20

2023

-

10

中国技术“搅活”河水,带动老挝水美鱼肥

所属分类:


【新闻概要】由澜沧江到湄公河,深圳人的疾步追梦,带动老挝的水美鱼肥。沿着铁轨震动的声响,在不远的未来,由中国技术和老挝水土共同培育的巴沙鱼将“游”过千里,被端上中国人的餐桌,让无数人品尝到这由同一条江水孕育出的美味。

江急岸阔,沧浪劲涌。发源于中国唐古拉山的澜沧江,出境后流至老挝,在此称之为湄公河,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当地渔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盛产巴沙鱼等深受中国餐饮业钟情的鱼类。2022年,中国对巴沙鱼的进口量已达到26万吨。

 

由于巴沙鱼鱼苗对养殖温度较敏感,一般只可在热带淡水中存活,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大部分巴沙鱼都由越南进口。但多年来,老挝的巴沙鱼却难以出国门。

 

因为一次偶然的餐叙,深圳企业家(中渔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向俊杰对巴沙鱼产生了浓厚兴趣,由此开始了在老挝的养鱼人生活。

 

中国企业家在老挝推广基因育种技术,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如何用中国技术激活一池水,让老挝的巴沙鱼来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深圳卫视《先行》,带您看深圳企业如何利用中国基因育种技术,助力老挝渔业产业发展。

 

 

瞄准巴沙鱼市场商机 深企探路老挝养殖市场

 

与越南地处同一纬度的老挝,同样拥有优越的巴沙鱼养殖条件。在经过细致的实地考察后,向俊杰开始将国内成熟的渔业育种技术带到老挝,并且希望在此建立完整的渔业养殖销售产业链。

 

 

老挝的成规模的养殖体系和技术其实是暂时还没有的,向俊杰向记者介绍道,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技术,对这个产业起到比较大的促进和提升。老挝在用地方面,包括相关的政策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支持。

 

巴色,老挝语称河口。因地势低洼,湄公河与当地多条水系在此交汇,向俊杰在这里分批投资建设了2000公顷养殖基地,面积接近100个鸟巢国家体育场。

 

 

向俊杰从国内带到老挝的技术人才朱志飞有着老挝驻场一年多的养殖经验,经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目前养殖基地繁育了大概有100万尾苗,存活率已经达到90%以上。我们收集到不同地方的(种鱼)进行交配,就是为了保证它的整个的种质不要去退化。朱志飞表示。

 

中国基因技术扬帆出海  搅活老挝一池水

 

鱼类是人类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如今,全世界每5条养殖鱼中,有3条以上由中国人养殖,而在现代化渔业养殖中,鱼种,就相当于现代工业的芯片,决定着渔业的质量和产量。这是向俊杰要在国内攻克的技术难点。

 

通过与深圳的基因实验室合作,对巴沙鱼染色体基因图谱进行基因研究,向俊杰获得老挝种鱼筛选指导,挑选出长得快、个体大、出肉率高的优良基因,提升鱼种的含金量

 

 

用传统的手段,巴沙鱼培育新品种大概需要12-16年,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方法,大概在8-10 年就可以培育一个新的品种。中渔科技渔业应用研究院实验员表示。

 

在巴色的养殖基地,经过人工受精后的巴沙鱼卵要在特定的孵化池孵化。在历经约30个小时的孵化后,鱼苗将破卵而出。开口就是第一次吃食,因为开口是很关键的,朱志飞说道 ,鱼苗开口开好了,后面它的生长都会比较顺畅。

 

 

沿着一带一路,中国的基因育种技术这把金钥匙扬帆出海,开启了向俊杰在老挝从零开始的渔业养殖的第一扇门。

 

克服育种技术出海水土不服  老挝巴沙鱼搭上黄金通道

 

然而,跨越千里的育种技术在老挝的首次落地,就遭遇了水土不服。经过筛选的优质种鱼产出的鱼卵,在池塘始终不见孵化,即使有孵化成功的,鱼苗也很快夭折,这对二人的信心造成了打击。

 

养鱼和种地也一样,需要时间周期的,不是说今天养的鱼明天就产卵,这一来一回需要的时间周期也是成本,所以当初也是很着急。回忆起当时的困境,向俊杰印象深刻。

 

 

经过数日的苦思与分析,向俊杰探索出两个可能的成因——鱼苗的密度与水质。在通过筛苗降低鱼苗密度、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的同时,二人将池塘含碱性较高的地下水换成了更有利于鱼苗孵化的湄公河河水。

 

在对河水进行过滤、沉降后,去掉泥沙的清水被用来养育鱼苗。经过长期驯化,鱼苗对投食后的敲击的声音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会主动游到投料点进食。

 

 

解决了育苗的用水问题后,为了更好将在老挝养殖出来的优秀成鱼安全健康高品质地出口至中国和其他国家,向俊杰与团队在当地开始筹建集精准营养研究、水产品加工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创新型现代工厂。他表示,我们要为巴沙鱼投向市场做好充足准备,水产加工工厂是建设巴沙鱼完整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

 

202112月,中老铁路开通,成为国际物流的黄金通道。中企施展技术所长,老挝发挥资源优势,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老挝陆联国的战略目标,为两国经济的共生共享带来黄金机遇。

 

中国是老挝最重要的农业交易伙伴之一。依托老中铁路与出口市场,吸引中国对工业园和农产品加工领域进行投资,逐步壮大老挝贸易。老挝农林部计划与合作司司长塔沙卡表示。

 

 

希望能够把老挝的巴沙鱼,作为一个能够代表老挝国别的产品,能够输到中国,卖到欧洲美国这些地方。谈及之后的创业目标,向俊杰满怀期望。

 

深圳技术出海老挝 巴沙鱼有望入国门

 

在老挝巴色,当地人对朱志飞养殖的巴沙鱼很感兴趣,时常有农户前来学习交流。朱志飞向他们详细介绍鱼苗的生殖周期与养鱼方法。

 

欢迎和我们一起合作、一起来养鱼,最终养成的成鱼,我们会统一地去收购、去加工,不需要你们去考虑任何销售的事情。朱志飞的一番话为当地农户带来了信心与未来新的可能。

 

 

经过近7个月的努力,向俊杰和朱志飞迎来丰收。育种、杂交后的巴沙鱼已经可以一年捕捞两季。中国企业带来的现代化渔业养殖技术有望改变当地传统土塘散养的生产方式,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接下来,向俊杰和朱志飞还筹划着将巴沙鱼纳入《老挝输华食品目录》,如果成功,这有望成为《目录》中的首个出口鱼类品种。

 

 

由澜沧江到湄公河,深圳人的疾步追梦,带动老挝的水美鱼肥。沿着铁轨震动的声响,在不远的未来,由中国技术和老挝水土共同培育的巴沙鱼将过千里,被端上中国人的餐桌,让无数人品尝到这由同一条江水孕育出的美味。

 

记者靳阳懿 于一应 于源灏 温国赞 刘璐瑶

图片名称